书单和短视频带货哪个好?
书单带货比较简单,做的短***都非常简单文档也非常简单,而且书单现在也很多人在做,书单带货比较单调只能做书单,效果还不错,利润也非常高,
短***带货,你要会拍短***才可以,但是短***带货品种会比较多,平台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带
好物分享文案短句干净?
1.好物宜身,健康一生。
3.严选自然好物,尽在齐鲁畜牧。
4.严选天然好物,尽在齐鲁畜牧。
5.批发价格,也有好物。
6.坚持以人为本、搞好物业管理。
7.乐购好物,有奖惠顾。
8.品味今品御燕,好物源自印尼。
9.好价,好物,好生活。
10.好物流,达天下!
以下是一些可能适用的好物分享文案短句:
- 喜欢的东西要一起分享哦!
- 小小分享大大感受,让好物流传开来!
- 真正的好物,一定要分享给最值得的人。
- 分享你的好物,传递你的喜悦!
- 不要小看你分享的每一个好物,它们都蕴含无尽的惊喜和快乐。
- 分享好物,是一种美好的情感表达。
- 分享那些足以让你心动的好物,让身边的朋友也分享你的激动。
- 好物分享,不仅仅是一种体验,更是一个过程,让我们一起来品味这个过程吧!
1、尝试一下新鲜的好物!
2、探索无限可能,拥抱新鲜好物!
3、收获精彩,沉浸在好物中!
4、让好物回归生活,整理你的生活态度!
5、拥抱新鲜体验,体验更多精彩!
6、解锁最新好物,尽情分享!
7、享受好物,畅玩生活!
8、精挑细选,给生活加分!
周朝有八百年的江山,为什么感觉西周很少有历史***记载?
周朝建立之初,论功行赏,实行土地分封制。各分封诸侯“高度自治”。这种分封制初始阶段,各诸侯国把工作重点放在保障民生方面,相互之间能够和平相处。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这种分封制促进了社会繁荣稳定和发展。历史上将周朝建立一直到“平王东迁”这段时期称为西周。
西周历史中,周朝建立初期和平王东迁前夕“掐头去尾”这段时期的***历史记载并不少。只是中间部分历史***记载相对“轻描淡写”,“乏善可陈”。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太平”。
各诸候国之间都在努力过好自己的日子,各国之间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相安无事。都在尊奉朝廷设置的各种礼法,相互帮衬,相互支持,鲜有争端,少有战乱,自个过好自个的日子,天下太平,国泰民安。
历史所记载的***,大多都是因纷争而起。历朝历代的开国与覆灭,历史都会有详尽的记载。从另一方面讲,历史记载***比较多的不是大乱,就是大治。
西周掐头去尾后的中间部分相对太平,缺少这种大起大落的乱世***世景象,几乎没有影响历史走向值得记载历史***发生,用现今的话说就是缺乏炒作热点。
所以,就有了题主的疑问。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 8687条回答。
目前可以考证西周的历史资料,只有《尚书》、《逸周书》、《诗经》、《周易》、《周语》、《穆天子传》、《世本》、《竹书纪年》这些。
相比西周数百年的历史来说,这几本书并不算多。
而且,其中大部分还是经过历史历代的修改,尤其是汉代系统的编纂,不能肯定在周代这本书究竟记载了多少。以《尚书》为例,现在很多学者认为实际上是写于战国时期。
为什么会这样,其实原因并不复杂。
第一,西周还是比较原始的社会,对于历史记载没有后来朝代这么重视。
西周虽也有史官,但只是可有可无的角色,主要记录朝中和国中的一些大事。
这些事情记录非常简单,往往一年内只有一两条,寥寥几个字而已。
而后面朝代对于历史记载越来越详细,越来越夸张。
到了明清时代,连皇上日常起居,甚至每天吃了什么,都要详细记录。
第二,文字载体比较落后。
当时肯定是没有纸张的,中国人也不用羊皮卷。
西周时代文字都是写在竹简上,或者青铜器上。
但青铜器不是写,是需要铸造或者雕刻,很少用来记录历史。
而竹简则存在一个腐烂期,尤其在相对湿润的地区,储存一段时间就***掉了,反正难以维持几百年时间。
那么,竹简容易腐烂,青铜器则不记录历史,留下来的自然少了。
第三,没有备份意识。
今天四库全书为什么保存的较好?
结果,这7部中仍然有3部被毁,分别毁于太平军战争、英法联***烧圆明园、八国联军打北京。
西周时代压根不存在文件备份的意识,所有的记录只有一份。
谁都知道,西周战乱很多,周幽王都被杀了,镐京也被摧毁了。
可见,历史记录在历次战乱中,肯定被损毁殆尽,所剩无几了。
第四,被私分了。
西周灭亡时,周贵族纷纷埋象征权力的鼎、簋、盘等铜器后东逃东土。
当时应该还带走了一些历史记录,比如竹简之类。
但这些贵族不是国王,并没有能力长期保存这些东西。
往往二三代以后,这些东西也就被子孙卖的卖,毁的毁,不知去向了。
很简单。孔子周游列国后,回到鲁国,整理文献,其中有鲁国史书《春秋》,有了《春秋》,才有《左传》。战国时期,游说之风兴起,很多人都想通过游说国君取得富贵,于是有了学习游说的《战国策》。那时各国都有史官史书,晋国的史书叫做乘(shèng),所以史书又叫史乘,楚国的史书叫做梼(táo杌,鲁国史书因为孔子的整理得以保留下来。近人林汉达的《东周列国故事集》主要取材于《左传》和《战国策》。
周朝确实有800多年的江山,但是西周的历史却很少有详细的历史记载,司马迁的史记在写到上三朝的时候也非常简,只有一个粗略的,帝王世系和简短的***表述加起来也就几句话而已,但是作为中国文化和文明形成的关键时期,西周为什么记载的那么少呢?
这其实也与我们历史的成熟期有关,我们开始系统性地记载国别史,是在战国时期,而记载通史是在汉朝时期,在此以前对于历史并没有那么重视,而且我们历史***具有详细的年代记载的也是周召共和之后,在此之前的历史一直是一个谜,虽然大家能够根据时间的发展和基本的年代推断出来各个时期的历史和国王在位时期的大致年限,但是真正想要知道西周的完整历史,其实更多的还依赖于考古发现,依赖于考古所出土的一些青铜铭文。
在战国以后的历史,我们进入信使时代,是可以能够在历史原始资料上找到历史发展脉络和***发展的同时,也能够记载大部分的主要历史人物。但是在此之前,我们与西方国家探讨希腊和罗马历史的基本流程是一样的,主要是在土地中发掘,也正因如此,不论是清朝末年还是民国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以后,对于上古时期的历史研究,我们更多的都处于考古发现阶段,甚至也借鉴了很多的西方理论和西方技术,与西方的一些考古团体团队进行合作,进行中华文明的探源。
但是我觉得这其实挺悲哀的,因为我们口口声声说的中华文明5000年的历史,即便算上夏,满打满算,也就4100年,即便这是4100年,我们能够真正确定的华夏民族主体脉络的最早都城也是,商朝后期的都城殷墟,而这是3700年的地方,而有确切纪年历史的周召共和大致是公元前800多年,距今也不到2900年,而普通民众最耳熟能详的历史,甚至连2800年前也算不上,最多也只是2500年前的战国时期,更有话题感。
可以说,因为我们的历史比较漫长,所以大部分人对于历史的了解也仅限于5000年文明的后2500年而已,之前的2500年,大部分人都是不知道的,知道的也是知道的一些历史典故,然后就再也没有其它的文明文化的特征,发展和社会结构以及社会发展的各种亮点都一无所知,若不是上个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我们现在对夏商周的理解也只是概念上的,还什么证据都没有的。
如今花费了将近20多年的时间才能找到一些残存的证据,而且都不要说是西方不承认了,就是国内的专家学者们都打做一团,各有各的说法,当真正讲理白事实的时候,我们才发现,我们对于自己历史前半期究竟有多么模糊的认知和不确定,同时也发现了,内部的专业学者们究竟是多么文人相轻,相互之间从意见上的分歧到人身上的攻击,很多时候你真的很难想象。
泱泱大国的专业知识分子们,说出来的话,做出来的事,***的这个病根一直留到现在,大部分的学者其实都是更关注于自己的名声和自己发展的,对于文明和民族贡献的一些事情,其实能够真正做到奉献的都是凤毛麟角。我当然不否认那些为了民族而付出毕生心血的劳动者,但是整个学术界范围内的很多问题都是没有办法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