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报志愿时服从调配学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怎么办?
不用问怎么办,如果要问怎么办,重考是唯一的选择。从你的问题看: 第一点,你追究的是所填报的学校,由于考分的原因你估计上不了所选的专业,选择服从专业调剂;第二点,你对专业的认识不足,在填报志愿时,对所选的专业“线差”认识不足,所以才有服从专业调剂的备选。
感谢邀请,你说的这种情况,在每年高考录取时都会出现,尤其是希望低分进入名校出现这种情况更为突出。一般像这种情况,在高考志愿填报规划时都可以避免,现在木已成舟,高考专家谢云峰老师针对你的情况从以下四个方面教给你解决路径:
一、大一入学一整年都要认真学习,在进入二年级之前申请调增专业
一般本科生在完成大学一年级课程,进入二年级之前,理由充足者可以申请转专业。 充足的理由包括:
1、在某一学科方面确有特长的学生。
2、因为身体健康原因,经学校指定的医疗单位检查证明不能在原专业学习、但尚能在本校其他专业学习者;
3、通过转专业能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成材,且参加学校的选拔,选拔合格者(多数都用这一条)。一般要求考试成绩能够排到年级前15%以内。
高考专家谢云峰老师传授你秘诀和关键环节:其一从入学开始就不松劲的学习,抓住重点学科,成绩最关键。其二搞好与开始所在学院以及辅导员的关系,不要让它们阻止你的考试,转专业首先需要所在学院的同意,关系搞僵了不好办。
二、选择再主修双学位,把自己喜欢专业作为第二学士学位
双学位,通常指双学士学位,指在获得第一学士学位的基础上,全日制再主修另一学科门类本科专业,达到某高校规定条件后,被授予第二学士学位。
三、也可选择自己喜欢专业作为辅修二学位
与第二学士学位不同,辅修二学位是在本科学习阶段,学习本专业的同时跨学科门类学习辅修另一专业的学位课程,达到规定要求后同时获得另一学科的辅修学士学位,未达到申请学士学位要求者可视相应条件获得辅修结业证书。
四、利用报考硕士研究生的机会修正到自己喜欢的专业
考研是修正你本科专业选择的一次机会。人们越来越不太重视专业的选择,但是专业对于一个人的选择还是非常重要的。稍微思考一下,一个人从事一个他不喜欢的专业工作,他是非常郁闷的。高考报志愿时,受多方面的影响,往往最终的专业选择结果不是很满意,自己不喜欢,考研是修正专业选择的一次机会。
总之,志愿规划对每位高考生来讲都非常重要,关系到之后的就业和职业选择。俗话说,用10年的时间备战高考,用10天的时间收集信息,用10秒的时间填报志愿,其实志愿的选择将影响自己的一生。熟悉政策、掌握数据,科学填报才是王道。
我就是这样,硬着头皮学了四年,考研还考了这个专业。确实不喜欢这个专业,但是我真正不喜欢的是无休止的学习。
其实我觉得,如果家庭富裕的话,喜欢什么就学什么,大不了转专业或者再考一年。
条件不好的话,什么挣钱就学什么。
找工作时就会明白,兴趣也许是敲门砖,也可能是奢望,还没准是个屁。
这和你的家庭高考志愿填报备战工作有关。高考志愿必须要服从调配,否则容易出现滑档,后果不堪设想,出现调配一般是压线进校,说明你还是很***的。服从调剂很多时候专业不是太好,肯定要牺牲第一年的专业。很多高校第二年有转专业的机会,但必须要达到规定的要求。所有你要做的,就是掌握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转专业特别规定,并让自己达到转专业资格,这样就可以转到自己喜欢的专业了。
东北的大学生毕业后喜欢到南方去,是因为东北的气候寒冷么?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东北人,目前在浙江工作,我觉得还是能客观来看待这个问题的。从小到大生活在东北,大学在沈阳读的,其实沈阳已经算上东北地区最大的城市,是东北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城市大人口多,配套设施也很不错。但真正让东北的孩子到南方去的还是环境问题,这里的环境要分两方面,一个就是自然环境,东北冬天冷,但对于土生土长的东北人来说都不是事,其实环境还是生活环境,这几年东北空气指数不是很好,污染还是比较严重,经常有雾霾等恶劣天气,还有就是政治环境,东北以前是国家的重点地区,但是改革开放推进,南方***更吸引人,***更好了,导致东北人不断外流,目前东北地区私人企业很少,大多是国营企业,但这些国营企业也是勉强维持,南方大多是私人企业为主,市场大,需求大,与东北经营模式完全不一样。综上所述,大多东北孩子毕业想到南方闯一闯,有更大的机会展示自己,但每个东北人都时刻关注着生养自己的地方,想有朝一日为建设东北贡献力量,让我们一起为大东北加油吧。
大家一提到东北,刻板印象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简直是滴水成冰,千里冰封,没错东北的冬天气温确实低,下大雪。人们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各种皮衣棉大衣,在室外还是感觉很冷,如果站在室外不动弹,真的会“冻成冰棍”。
但是东北人大部分不觉得冷,为什么呢?屋里暖和啊!因为有暖气和各种供暖措施,室内的温度一点都不低,一般都能达到20多度,很多人在家里穿短袖,顶多衬衣或者薄毛衫就足够了。人们在室内唠嗑聊天,暖意融融。
反观南方虽然比北方气候暖和,但是北方人到了南方往往冷的受不了。为什么呢?没暖气啊。你空调取暖能和暖气比么?虽然现在也有燃油锅炉和壁挂炉取暖,但并不普及。大部分房屋没有暖气。而且南方很多地方出门是湿冷,回家暖不过来,躲在被窝里也瑟瑟发抖。
为什么东北大学生很多选择去南方工作呢?主要还是经济原因。东北的经济低迷是不争的事实,就业机会少,收入相对低。
究其原因改革开放后,南方沿海城市更是迎来了历史发展大机遇,政策导向之下都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在产业升级方面更是轻装上阵,差距越拉越大。
而东北,历史上属于重工业基地,国企一度辉煌,如今却成了沉重的负担。由于经济转型慢,在产业升级方面大大落后,淘汰落后产能,使以前的优势一定程度上变成了现在的包袱。在开放度方面,既没有区位优势,也缺乏更多的改革开放举措。
所以现在东北经济低迷,国家也在努力振兴东北,二次腾飞,相信将来南飞的游子还是会回归的。
1.气候原因确实是比较重要的。苦寒之地虽然是家乡,但是有能改变的生活的机会,谁又会不在乎呢。
2.更重要的原因是个人的发展机会。沿海和南方城市相比东北三省经济发展更好,无论是工作机会还是收入都更多更高。这也是能改变人生的机遇。
其实这一个问题的实质是东北人才流失的问题。南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优越,固然对自小生活在苦寒之地的东北籍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真正影响到人生重大选择的还是发展环境等问题。
我有一个女性朋友是鹤岗人,在黑龙江大学毕业后首志愿报考沿海重点大学的研究生,后来接受调剂去了武汉。在和她聊时天发现了一个问题,很多受到高等教育的同学大都选择在大城市发展,很少有人留在东北家乡发展。
她的家乡是一个东北县城,比较偏远贫困,一个地方发展经济的关键就是离不开人才。但是她们家乡很多年轻人都选择去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或是南方发展,人才流失严重。同样的问题在东三省非常普遍,国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非常关注,可这个地区的经济一直不行。其中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年轻人选择到更有发展潜力的地区发展,因此这一地区基本就成了人才净流出地。
一个地方如果更多的年轻人选择离开,说明这个地方没有吸引力,经济发展缺少活力。尽管国家在政策上给予了很大帮助,但这里的经济一直都很落后。
结合自身情况,她利用***期做了一个社会调查。发现回到家里发展的同学往往就是希望过上安稳日子就行。对未来对理想没有那么多追求,他们很多人到***部门工作。像她的老家还没有什么民营企业,其他企业也很少,可以这样讲企业少是很关键的因素。比如她是学化工的,可老家就没有化工厂根本找不到工作。还有很多学互联网的,生物的,物理的,等这些学科的毕业生毕了业回家根本找不到工作。他们尽管想回家可没有收入,学无所用只能选择到大城市和南方发展,找到自己发展的舞台。
此外东三省在***部门办事效率上也不尽人意,比如一些年轻人有创业想法。在东北这样的环境下缺少政策扶持,对民营企业关心力度不够。***部门只顾着收税,对企业长期发展缺少引导这样很多地方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遇到瓶颈,进而倒闭对当地经济十分不利。很多民营企业倒闭产生的后果很严重,直接导致很多受教育少的低端人才也流失。他们在本地没有打工的机会,自然就会选择去那些发展好的地方寻找出路。
同时一个地区越是安逸,越是任意让人才流失这个地区经济也就越糟糕。
东三省的现状就是已经陷入这样的恶性循环之中。未来或许会有更多的东北籍学生流向沿海城市或者南方发达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