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正确想法和做法是怎样的?
教育是什么?就是一个活的比较明白的人去教育一个活的不怎么明白的人,让这个不明白的人活的更加明白的过程,这就是教育。
一切向内,先看一下自己是什么样子,父母刚有宝宝的时候,都一心想把孩子培养成为最优秀的人物,但是后天随意孩子不断长大,这是忽然发现不对劲了,而且更可笑的是父母都在埋怨孩子的不对。如果有这种家长,请这些父母们先把自己搞明白,然后再教育孩子,不要打着爱孩子的旗号去伤害孩子,最后把孩子培养成了我们最亲密的仇人!
真正优秀的父母,不仅能潜心修炼自我,还能时刻关注细微的变化,并主动出击,“润物细无声”般地与孩子肩并肩。而正确的教育,也应当如此。
1、尊重孩子的自我独立意识
孩子自我独立意识的增强,是培养孩子独立能力的最佳时期,独立能力包括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生活等,这些独立能力都需要父母从实际生活中对孩子进行引导培养。
例如独立生活能力,洗晾衣服、整理床铺、收拾房间等都是基本生活技能,对于年龄再大一些的孩子,可以教他简单的家电安装更换、家具维护、生活安全常识、家庭购物等。掌握生活技能的孩子才能实现真正的独立生活,也会让孩子更有自信、更懂得生活。
哈佛商学院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一个现象:幸福感强的人,往往居家环境十分干净整洁;而不幸的人,通常生活在凌乱肮脏中。所以,当孩子喜欢上打扮自己的房间时,爸爸妈妈该出手时就出手吧!
2、真心走进孩子的世界
走心的父母,往往会留意孩子平时会提起的同学的名字,并且了解孩子之间所发生有趣的事情。然后在节***日或者在孩子生日的时候,爸爸妈妈主动邀请与孩子要好的几位小朋友到家里玩,为孩子们准备小玩具、小点心、陪伴孩子一起玩、为孩子拍照;对于年龄稍大的孩子,爸爸妈妈可以为几位孩子策划一场读书会、英语角或者分享会,让孩子在开心和愉悦的氛围中学到更有趣的知识。
善于为孩子出谋划策的爸爸妈妈,更容易与孩子成为知心朋友,孩子更愿意与主动的父母并肩前行。
3、帮助孩子找到更好的自己
孩子自我独立意识不断的增强,同时也是孩子在不断认识自我、寻找自我的过程,孩子会不断地进行自我审视,在内心不断问自己:我有什么优点?我最擅长做什么?大家都喜欢我什么?为什么其他同龄人都那么受欢迎?我有什么缺点?大家是不是真的喜欢我?......这个时候,爸爸妈妈要适时地给予孩子肯定,建立孩子的自信,并且告诉孩子还可以如何做得更好。
例如,喜欢照镜子的孩子,是想从镜子里看看别人眼中的“我”是什么样子,或许孩子就是臭美地喜欢自己、或许孩子就是有点自卑,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孩子非常关注自己。这个时候,爸爸妈妈可以试着问孩子对镜子里的自己的看法,从而知道孩子的内心,是臭美、自卑亦或是迷惘;然后,顺着孩子的思维,适时地给予孩子建议、鼓励和认可,帮助孩子发现更多的自己、更好的自己。
当孩子认为你了解他、懂他并且能帮助他变得更好的时候,你就能成为孩子最信赖的人,孩子更愿意向自己所信赖的人倾诉内心真实的想法。
1.关于孩子教育,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与终身之师都是父母,但事实是所有的父母都是“无证上岗”,为人父母,重养更要重教。
2.关于孩子成才,与吃贵的奶粉、上贵的学校没有直接关系。但作为家长一定要注重教养孩子IQ、EQ、AQ、CQ。
要想孩子拥有成功的人生,需要有多种智慧,即IQ智商、EQ情商、AQ逆商、CQ创商。
3. 越是优秀的家长,越要持续学习!!!“家长”永远不会被“下岗”,但你的孩子随时会被这个社会“下岗”。
温馨提示:
以下三种家长过于极端要不得!
1、 某些父母 只注重让孩子读***规等
2、某些父母 只注重孩子学习成绩
3、某些父母 只注重所谓的“快乐”养育
如何建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育儿就像种一棵树,关键是***。种什么***,就会结什么果子。如果刚开始家庭教育观念不正确,再好的技术和方法都是白搭。
现在有一种情况就是家长对教育越来越关注,投入了大把的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孩子身上冒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
这典型就是家庭教育观念出错了。观念就是它这个就像树一样,种下去,果子就长出来。
第一部分是健康教育。第二部分,德育教育。第三部分是智育教育。
首先,不管身处何年何月何朝何代,古今中外,对于一个人而言,最重要的就是生命和健康。健康教育(还有安全教育)排序第一,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是生命的教育。生命之不存,一切无从谈起。在健康和生命面前,金钱、财富、地位、帽子、车子、房子、票子都是廉价品,生命健全、身体健康是一切幸福的起点。
其二,德育教育。就是指一个人的品行教育,为人处世最重要的就是人品。一个孩子德育教育的成功,是指他有良好健全精神发展:如他性格刚毅,坚强、能吃苦耐劳; 他有礼貌、有教养、富有同情心、精明能干、富有远见和拥有爱和被爱的能
拥有爱和被爱的能力。
其三,智育教育。在保证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德育教育之后,我们才给他们学习知识和技能。而在《***规》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也要有余力,才学文 。
这样,不管以后孩子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学习什么样的知识、有怎么样的人生,我们都希望他是一个拥有健康体魄、良好品行、有一门或多门学问(或技能)的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我们希望他能够成为最好的自己,能够创造自己的生活,能够拥有获得幸福的能力。